“李呈策你刚回双峰公安的时候,我记得还是个帅小伙呢,当年在我手中搞的审查,那时真是风华正茂。怎么搞了几年反诈就变得这么“油腻”了,三十岁的人连头发都白了,这个我都不知道该不该给你报工伤了?”政工室的晶晶姐对着策哥打趣道。听到这里,我不禁悄悄摸了摸自己日渐后移的发际线,忧患意识要时刻铭记于心!
岁月的确是把杀猪刀,可是,谁没年轻过呢?遥望2013年9月的一天,一个身材瘦削、皮肤黝黑的单眼皮少年站在涟源荷塘派出所的门口,凝视着他从警生涯的第一站,好奇地朝里面张望。尽管他难以掩饰初来乍到的拘谨和身处异乡的谨慎,但眼神中依然透着坚定与决然。时光荏苒,这个少年走遍了涟源市荷塘镇、七星街镇的每一个村落,历经多个岗位的磨砺,最终回到家乡双峰,扎根于刑侦一线,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战场上屡建奇功。工作之余,策哥总会和我们这些刚入警队的新人分享他昔日的经历。在感慨时光飞逝的同时,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青春岁月的追忆,以及对昔日同事和伙伴的深切思念与感激。
初识策哥时,他总给人闷闷的印象——那种一头扎进工作、几无个人生活的“闷”,不是坐在电脑前敲敲打打,就是围着世文哥、彪武哥做情报研判,筹备打击行动,终日忙活个不停。我不知道,当身边的同事下班之后牵着老婆、孩子的手在公园散步,或者叫上三两好友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,抑或是独身前往健身房挥汗如雨一场,策哥是否会羡慕和改变?但我看到的是,直至今日策哥还是那个大家熟知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策哥带领团队攻坚,通过数据分析建模成功破获省督案件,全链条打击抓获13人、串并21起,创全国打击新型犯罪范例。其后深挖行业漏洞,连续破获系列案件,净化行业环境。面对辖区发生的重大案件,策哥承受巨大压力,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侦查。运用大数据分析,从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,通过深度研判,锁定嫌疑人踪迹,带队辗转广州、深圳、衡水、保定等地及时挽损,赢得群众高度赞誉。
或许是受了什么刺激,如今每晚七点三十分,策哥总会准时现身于局后坪的篮球场。褪下警服换上蓝色球衣,在球场上腾挪跳跃,与同事们打得火花四溅。当汗水浸透护腕渗进塑胶地面,散场后球场灯光骤灭,策哥又变回了那把藏在夜幕中的刑侦利刃。我常见他脖颈搭着灰毛巾,猛地钻进二楼西头办公室,老式机械键盘的噼啪声穿透门缝,与档案柜里泛黄的案卷摩擦出细碎回响。
有次一起加班时我瞥见他屏幕,像蛛网般错综交错的案情分析图和人员关系思维图。“阿淳你说,这些红线会不会编织成束缚罪犯的手铐脚镣?”他灌下冷茶时喉结滚动的声音,让我觉得他两鬓斑驳的白发越发刺眼。我常常在想,策哥这样的人是不是真的好傻?明明都是干工作,有些同志做到能交差不也过的依旧很不错吗?
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”是儒家对中国传统社会治国理政经验的规律性把握。这九个字在竹简上传承千年,宋明大儒在书院青石阶上反复叩问,晚清洋务派在蒸汽机轰鸣中重新拆解。当士大夫在祠堂悬挂"一室之不治,何以天下家国为"的匾额时,他们或许没料到,这种精神会以另一种形式蛰伏在当代警营。策哥办公桌玻璃板下压着手书的《岳阳楼记》,泛黄纸页上的"先天下之忧而忧"正对着值班表上密密麻麻的红圈——这不只是职业伦理的顺序,更像镌刻在骨血里的基因密码,是独属于中国儿郎的生存美学与精神图腾。
这是娄底市双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李呈策的警察故事,一个普通平凡的将青春献给反诈事业的湘警故事。(作者系双峰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欧阳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