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往画岭的山路,像楔子一样嵌入村边的公路,蜿蜒曲折地攀上山坡。到了地势开阔处,一片郁郁葱葱的果林掩映着三间崭新的平房,很是打眼。
何东是城里伢子,来画岭时间不长,徒步十几里山路对他来说还不适应,一路过来早已汗湿衣背。江浩勇在画岭干满了七年,用当地话说就是“洞庭湖的麻雀——见惯了风浪”,山间行走对他而言只是小菜一碟。他轻松地把40斤大米从左肩换到右肩,扭头问何东:“还行吗?把那桶植物油给我吧。”何东倔强地抹一把汗水,挺一挺胸膛,硬着头皮继续往山顶爬。江浩勇笑一笑,加快了脚步。
屋前的水泥地坪上,站着一老一少。老人一见他们,像迎接亲人一样上前打招呼。少年名叫小海,是老人的孙子。小海怯怯地喊了两声“叔叔”,又把目光投向山下。山路与公路交叉的“楔子”处——有村庄和学校,还有村里唯一的水井。
“小海,进来啊,叔叔给你买了好多礼物哩。”老人在屋里喊。
堂屋里,印有“熊大熊二”图案的书包、漂亮的文具盒、还有好多本课外书一股脑儿地摆满了桌子。小海眼睛一亮,小心翼翼地翻弄着这些礼物。
“小海,快给两位叔叔烧水泡茶啊。”
小海应声跑进厨房,里面很快传来铝勺碰撞水缸的声音。没一会儿,他又磨磨蹭蹭地出来了。
“你这孩子,水呢?”老人唬道。
小海摸着后脑勺,声音细如蚊呐:“缸里没水了。”
老人愣了片刻,脸上闪过一丝窘迫,尴尬地笑道:“真不好意思,我这就去担水,你们等着啊。”说着就要去拿扁担。
江浩勇赶紧起身拦住:“别忙活了,我们带了水。”他环顾四周,三年前栽下的果树已枝繁叶茂,“我们来就是想问问您还有什么困难吗?”
老人是江浩勇的帮扶对象,前几年的一场车祸夺走了老人的儿子,儿媳没多久就离开了画岭,留下了才三岁的小海。老人独自拉扯着孙子,日子过得十分艰苦。这几年,乘着脱贫攻坚的春风,山下建了新村,山上住户陆续搬到了山下,但老人执意守着老屋,不愿下山。后来,在江浩勇的帮助下,老人家盖起了砖瓦房,坪前屋后种上了果树,还散养起了山地鸡,日子渐渐有了起色。
“都好,都好……我这里啥也不缺,这些年多亏你们了……”老人搓着手,欲言又止。
步下地坪时,江浩勇心里有点沉重。他没漏过老人刚才的犹豫,心想,爷孙俩用水的问题必须想办法解决。
几天后,江浩勇带着城里的专家来到山上。他们绕着小海家勘测了好几遍,这里挖一挖,那儿敲一敲,终于在后山找到了水源。高兴之余,老人又开始为打井而发愁。岩石缝中凿井,工程量可不小。江浩勇安慰老人说:“有困难咱们一起来克服。”
江浩勇说到做到,只要有空,他就带着何东赶到山上,甩开膀子,一锤一钎地敲打、掘进。小海放了学也来帮忙,用小手帕为他们擦汗。
一天收工回派出所的路上,经过“楔子”处,江浩勇突然问:“你知道小海的爸爸是怎么出的事吗?”何东摇摇头。
“因为山上没水,小海的爸爸下山从村里担水,回来时横穿公路被车撞了……如果山上有井,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。每到秋冬枯水季节,老人都要下山担水,带着小海横穿公路……”江浩勇说。
何东听后,望着蜿蜒的山路,良久无语。远山如黛,白云悠悠,像印在画岭背上,风景很美。
水井打好了,清泉喷涌而出。老人捧起井水,咂巴几口,两眼湿润了。小海绕着井边又蹦又跳,欢快的笑声在山谷里回荡。
(作者单位:湖南省湘乡市公安局交警大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