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公公是1943年从太行山走出来参加革命的老兵,抗战胜利后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转战东北,直到1965年转业回到地方。部队大熔炉锻造了他坚强勇毅、正直善良、终身学习、热爱生活的优秀品质。老人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的精神始终感染着我,并激励着我在退休后的岁月里,依然坚持学习,把生活当作另一个奉献社会的舞台,让家庭充满温情,为亲人传递积极向上的力量。
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。看着电视直播阅兵画面,我仿佛听见您炒菜时哼唱着《太行山上》的走调歌声;当我手捧着党和政府颁发给您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时,冰冷的金属竟透出余温,我仿佛看见2015年的那个春日,88岁的您挺直脊背,让挂在胸前的勋章在旧军装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。如今,您离开我们6年了,可您做的香喷喷的饭菜依然让我们回味,您的谆谆教诲犹在我们耳畔回荡,您传承给我们的这枚抗战胜利纪念章,犹如您当年握着的钢枪般沉重,让我们在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时,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。
我退休以后,常常追忆您参加抗战时的烽火岁月,但我更忘不掉的是您在生活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。在与您相处的30多年时间里,您让我知道了,真正的勋章不在锦盒里,英雄从不是铜像,而是把山河扛过烽火,又把温情揉进面团里的人。您在儿女们心中,除了那枚抗战胜利纪念章外,还给我们留下了营养食谱、小药瓶和老照片。这是您藏在儿女心里的另外三枚勋章。记得我走进你们大家庭时,您刚刚退休。您说以前工作忙家务做得少,现在有闲了就弥补回来。于是,您带着老花镜开始研究营养食谱。每天清晨5点的厨房是您的新阵地,给糖尿病的老伴儿准备荞麦面,给挑食的孙子捏动物馒头。老伴喜欢吃饺子,您就到附近饭店找师傅学习拌饺子馅,有时还偷偷学回炒菜的手艺。山西人擅长做面食,又大又圆的馒头、又酥又软的油饼,您都信手拈来。当然,最拿手、也是全家人最爱吃的,还是您做的炸酱面,从和面、切面,到选用酱品、配料,您都认真研究,力求适合每个人的口味。多少年过去了,那些被您亲手调适、妥帖安放的味道,竟成了儿孙们味蕾上最美的回甘。纵使尝遍人间五味,舌尖最深处,依然回荡着您灶台前那首无声的交响——那是对至亲至味的永恒怀想。
热爱学习、活到老学到老,是您留给后辈最深刻的影响和记忆。您从小家境贫寒,15岁当兵,在部队才算真正学了点东西,转业后被分配到哈尔滨市商业局、灯泡厂和第二工具厂等单位做行政工作。期间您始终没有间断学习,后来走上领导岗位,用所学知识处理工作中的事务,总是游刃有余。退休后,您愈发显出对知识的渴求。您自费订阅了《参考消息》《环球时报》等报刊,每天坚持阅读、收听广播,与小区里的新朋老友畅谈国际国内形势。您总说,退休不能褪色,头脑里要始终装着国家大事,时时为国家着想。您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每每遇见有些人发牢骚、抱怨社会,您总是跟耐心做疏导工作,耐心讲解党的大政方针。中央电视台《今日关注》是您最喜欢的栏目之一。每天晚上9点30分,您总是准时坐在电视机前,即使手头有其他事情,或是身体不适,也没有落下过一次。这个习惯坚持了20多年,直到您生命的最后时刻。有时我们劝您,年纪大了,不必如此坚持,偶尔漏看一期也无妨。您却说:“习惯了,不看睡不着。”现在想来,您爱学习不仅是一种习惯,更是一种坚守,是对自己的严格要求。
我深知,您的愿望是活到今天,亲眼看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盛况。如今,抗战老兵的队伍里没有了您的身影。这是儿女们的遗憾,更是您的遗憾。您虽然不能亲眼看到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盛况,但您本身就是那段历史的一部分,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和铸造者。今天的国泰民安,正是对您当年付出的最好的告慰和延续。天安门广场正在举行的盛大活动,纪念的正是千千万万和您一样的人。您守护的万家灯火,终成照亮归途的星辰。
(作者为黑龙江省公安厅刑事技术总队退休民警)